行业法规

联系方式

政策法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法规政策法规

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发布时间:2015-04-15 09:56:08 作者:无 被阅览数: 3304 次 来源:上海水产行业协会


我国自然水域资源 
1、内陆淡水资源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1)河流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 km,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黄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 km,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流经中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以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万km2。 
珠江 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部。珠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入南海,全长2210km,流域在中国境内44.25万km2。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与东江基本上都在广东境内,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汇集,形成纵横交错、港汊纷杂的网状水系。 
京杭运河 中国除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运河,其中有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1km,是中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从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曾起过重大的作用,但过去由于不加保养,许多河段已断航。新中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整治,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同时,运河还发挥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作用。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长江水源北上的输水渠道。 
(2)湖泊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2、海洋水资源 
我国海域总面积达354万km2,其中水深200m的大陆架148万km2,中国诸海区的生物生产量为2.67t/km2(加权平均值),总生物生产量为1261.53万t。我国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积约281万km2,合42亿亩。我国15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2.1亿亩,5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约20亿亩,其中大部分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而我国可养殖滩涂资源中已利用的还不到40%,尚有600多万亩可养面积未开发利用;浅海区(15m水深以内)利用不足2%,基本上未开发。目前国内个别地区浅海养殖水深已达30~40m。而国外海洋农牧场已开发至200m水深,0~20m水深的海洋农牧场面积已占同样深度海域面积的20%以上。全国可供增养殖的主要经济生物有200多种,目前养殖品种仅有50多种。因此无论从面积,或从品种来看,海水养殖的潜力都很大,前景宽广。随着海洋农牧化技术日趋成熟,“耕海牧鱼”不再是幻想,许多近海将逐渐成为蓝色田野、牧场和粮仓,大幅度提高天然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水平。 
我国自然水域鱼类资源 
(一)内陆水域鱼类资源 
1、我国淡水鱼类在起源上的组成 
鱼类区系复合体:指具有共同的地理起源、发育同一地带内并与该带的生物条件和非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在一特定时间发生的一群鱼类。 
(1)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特点产漂流性卵,如四大家鱼、鳡鱼、赤眼鳟等,或产粘性不强的卵,如鳅亚科鱼类、鳊亚科鱼类等。 
(2)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鱼体有保护色和辅助呼吸器官,鮠科、黄鳝、青鳉、胡子鲶。 
(3)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有吸盘,生活在急流里,如平鳍鳅、鮡科等。 
(4)中亚山地区系复合体:高寒特有鱼类,裂腹鱼类,某些条鳅。 
(5)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狗鱼、雅罗鱼、银鲫、麦穗鱼。 
(6)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鲤鱼、泥鳅、黑龙江鳇等 
(7)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细鳞鱼、哲罗鱼、杜父鱼。 
(8)北极淡水区系复合体:白鲑、红点鲑和江鳕。 
2、我国各水系的主要经济鱼类 
黑龙江水系:黑龙江是我国最北的一条大河,全长4,485km,在我国境内和国界上的流程为2,965km。主要支流有松花江,乌苏里江和呼玛河等,主要湖泊水库有呼伦池、松花湖、兴凯湖、镜泊湖和五大连池等。有鱼类约100种,主要种类为青、草、鲢鱼、鲤、鲫、翘嘴红鲌、青梢红鲌、鲂、鳡、鳜鱼;冷水性鱼类较多,七鳃鳗、哲罗鱼、细鳞鱼、白鲑、狗鱼、江鳕;以及特有种类施氏鲟、鳇、银鲫,还有著名的回游性鱼类大麻哈鱼。 
辽河水系:辽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流经河北、内蒙、吉林和辽宁,注入渤海,全长1,430km。上游为东、西辽河两大支流。大伙房水库,面积112m2就建在辽河的支流浑河上。有90种鱼类,冷水性鱼类明显减少,只有七鳃鳗和杂色杜父鱼;南方常见的种类黄鳝、沙塘鳢和刺鳅在辽河有分布,而黑龙江水系所未见。主要经济鱼类鲤、鲫、雅罗鱼、鲇鱼;常见的鱼类黄颡鱼、红鲌属、鳊、鲂、赤眼鳟、马口鱼、乌鳢。 
海河水系:是位于河北省境内的大河,发源河南省北部,全长1090km。主要支流有白河、永定河、大青河等,最大的附属水体是白洋淀,面积366km2。已建的大小水库1,000余座,较大的有官厅水库(144km2)、密云水库(186km2)等。鱼类约100种,重要经济鱼类有鲤、鲫、鲇鱼、黄颡鱼、赤眼鳟、红鲌属、鲂、乌鳢、鳜鱼。没有冷水性鱼类。 
黄河水系:河源段多湖泊,干流建有大型水库,三门峡、刘家峡、青铜峡等水库。有140种鱼类,上游种类较少,仅10余种,主要是高原特有鱼类,如裂腹鱼等。中下游主要种类有鲤、鲫、赤眼鳟、东北雅罗鱼、鲇、刺鮈、黄河鮈、平鳍鳅鮀、多鳞铲颌鱼等,特有鱼类有北方铜鱼,黄河鲤鱼被视为我国的一种珍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淮河水系: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两省,在江苏注入洪泽湖,最后由三河通过高宝湖进入长江,全长900km,淮河水系的湖泊很多,主要有洪泽湖(1,960km2)、高宝湖等。水库有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等。有81种,与长江、黄河相通,鱼类组成与之相似。 
长江水系: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河源海拔6,621m,从沱沱河至青海的巴塘河口,海拔4,500m以上,全长813km,称为通天河。从巴塘河至重庆宜宾市,全长2,308km,称为金沙江,整个金沙江的落差达3,000米。从重庆宜宾至宜昌,全长1,030km,称为川江,接纳了岷江、沱江、嘉陵江河乌江4条大支流。著名的三峡是指重庆的奉节到宜昌的南津关之间的204km的一段川江。从宜昌至江西的湖口流程938km,为长江的中游,有湘江、汉江和赣江等大支流汇入,沿岸湖泊星罗棋布,主要有洞庭湖、洪湖和鄱阳湖等,湖口以下为下游,有巢湖、太湖等。江阴以下至海滨,称为长江的河口段,在南通附近江面宽18km,上海以东则宽达91km,形成一个纵深200余公里的喇叭形巨口。长江在入海口附近接纳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绕过崇明、长兴和横沙等岛屿,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渔业最发达的区域,鱼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左右。鱼类约有300多种,其中鲤科鱼类占一半以上,金沙江段鱼类有裂腹鱼等,川江有190余种鱼类,主要鱼类是适宜生活在急流中的种类,如鲃亚科、野鲮亚科、平鳍鳅科的种类。主要经济鱼类为鲤鱼和铜鱼,占捕捞产量的一半以上。长江中下游的鱼类相当丰富,经济鱼类种类很多,盛产四大家鱼以及鲤、鳡、鳤、鯮、鳊、鲂、赤眼鳟、长吻鮠、鲇、鳜鱼等。回游性鱼类在中下游的渔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鲥鱼其产卵场主要在赣江,鲚、暗纹东方鲀多见下游,松花鲈是黄浦江的支流松江的名产。凤鲚、前颌间银鱼主要生活在河口。长江水系不仅鱼产丰富,而且盛产四大家鱼等天然鱼苗,1957年曾达132.5亿尾。 
钱塘江水系: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最大河流,全长500km。河流各段叫常山港、兰江、富春江、钱塘江,其河口有我国著名的钱塘江涌潮。新安江水库(现叫千岛湖)就建在该水系。鱼类100余种,富春江历史上盛产鲥鱼。 
闽江水系:闽江是东南沿海的一条大河,全长577km。发源于武夷山,在福州以东分两支注入东海。鱼类100左右,鲃亚科和平鳍鳅科种类较多,胭脂鱼和热带攀鲈尝有分布。主要经济鱼类鲤、倒刺鲃和鲇等,花鳗是当地名产。 
珠江水系: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河网组成。以西江为主干流,全长2,210km。西江上源分为南盘江(源于云南)和北盘江(源于贵州);北江源于江西信丰县西溪湾,全长468km;东江源于江西的浔邬县大竹岭,全长523km。鱼类294种,主要经济鱼类鲤、鲫、鲢、鳙、草鱼、鲮、鳊、鲂、赤眼鳟、卷口鱼、倒刺鲃等。特有种类很多,须鲫,似鳡、叶结鱼、斑鳠等。赤魟本为海产鱼类,在珠江水系的淡水中能生存和繁殖。中华鲟和鲥鱼也可见。 
澜沧江、怒江水系:澜沧江发源青海南部,经西藏东部和云南西北部,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流出国境,进入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出国境后称湄公河,全长4,500km,我国境内的澜沧江长1,612km。怒江发源西藏的唐古拉山,经云南进入缅甸,全长3,200km,我国境内占总长的2/3。澜沧江、怒江的鱼类种类较少,主要是裂腹鱼类,条鳅等。 
雅鲁藏布江水系:雅鲁藏布江是我国西藏的一条大河,全长2,0057km。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冰川区,最后流入印度。河流落差大,鱼类种类少。主要是裂腹鱼类和鲃亚科鱼类。 
台湾和海南:台湾最长的河流为浊水河,长186km,淡水鱼类约70种,主要是鲤、鲫、青鱼、草鱼、鲢、鳙以及鲃亚科鱼类。海南的河流均发源于五指山。较大的河为南渡江,其次是昌化江,万泉河。淡水鱼类约85种,鲃亚科、鲌亚科和鮈亚科的种类占一半以上。 
塔里木河水系: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全长2,137km,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地,环流于塔里木盆地,注入罗布泊和台特马湖。鱼类种类很少,主要是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的种类。博斯腾湖,面积988平方公里,年产2,500吨。 
额尔齐斯河水系:额尔齐斯河是新疆北部的外流河,属北冰洋水系。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在我国境内长546km,流入俄罗斯。鱼类20余种,鲤、白斑狗鱼、北极茴鱼、细鳞鱼、哲罗鱼、河鲈等。此外还有黑鲫、小体鲟、西伯利亚鲟、江鳕等。 
(二)海洋鱼类资源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高达20278种,其中鱼类3032种、螺贝类1923种,蟹类734种、虾类546种,藻类790种。其中,作为经济捕捞对象,在渔业统计和市场上列名的有200多种,这些足以表明我国海洋水产生物的资源丰富和物种丰富度高。我国的海洋渔场是世界上重要的渔场之一,如果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年可捕鱼量可保持500万t以上,是发展浅海养殖业和海上牧场,形成具有战略意义食品供应基地的重要资源。另外,远洋渔业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海水增殖来看,我国沿海湾众多,水质肥沃,海水增殖条件优越。目前增殖的主要是短距离洄游的高值品种,整个放流种类和数量尚属小规模试生产。即使放流历史较长、生产规律明显的品种,其增殖放流水平仍很不稳定。人工鱼礁的渔场效果总体上也未达到可供大量生产的水平。通过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海水养殖、增殖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如果平均单产都达到目前国内平均最高水平,那么即使不增加养殖面积,也可以使我国养殖产量增加一倍。而且养殖品种也由最初的海带养殖,发展到虾、贝、藻、海参、鱼等多品种,我国已成为世界水产人工养殖大户。对于海洋增殖业来说,如果增殖技术发展,也将大大提高生产潜力。 
鱼类资源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水产品市场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自然水域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趋势,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也日益严重。 
1、渔业水域污染严重 
水域污染导致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我国废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江河湖泊均遭受不同程度污染;近岸海域有机物和无机磷浓度明显上升,无机氮普遍超标,赤潮等自然灾害频发,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不断增加,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明显退化,水域生产力急剧下降。 
据15个省(市、区)29条江河的不完全统计,有2.5万公里河段的水质达不到渔业水质标准,2800公里长的河段鱼类基本绝迹全国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26%的湖泊已富营养化,尤其城郊湖泊受害最为严重。我国海域每年赤潮频频发生,其规模之大、毒性之强前所未能有,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其最直接的原因是沿海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接排放以及水产养殖自身污染越来越突出。 
2、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量急剧下降 
我国是世界上捕捞渔船和渔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由于长期采取粗放型、掠夺式的捕捞方式,造成传统优质渔业品种资源衰退程度加剧,渔获物的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现象严重,捕捞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特别是许多优质生物种类受到严重破坏和消失,无法继续利用。中国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类资源近20多年来已出现衰退现象。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以及其他经济鱼类资源出现全面衰退,使我国东海舟山一带几乎形不成渔汛。鲐鱼、梭鱼、鲈鱼等传统捕捞对象也相继受到破坏。据联合粮农组织估计,有70%的海洋鱼类已过度捕捞,全球15个主要渔场中有13个捕鱼量已超出鱼类可持续发展量。 
长江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60%。近年来长江渔业受到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渔业资源及水生哺乳类资源严重衰退。资料显示,长江流域自然资源捕捞量1954年为42.7万吨,而近几年捕捞产量维持在10万吨左右。由于生境条件的变迁,和强大捕捞压力下的过捕影响,水生动物物种的消亡也正在加速。如鲥鱼在长江下游过去一般年应量在500t左右,最高达1500余t(1974年),由于连年酷渔滥捕产卵亲鱼和降河下海的幼鱼,其后产量大幅度下降,80年代后期,长江鲥鱼已极稀少近于绝迹。青、草、鲢、鳙等已形不成渔汛,有的已濒临灭绝。再如黑龙江流域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是北太平洋重要经济鱼类,此鱼具高度回归原出生河川的习性,海洋法规定限制公海捕捞,只可在沿岸经济海域及上溯河段捕捞。大麻哈鱼在我国主要产在黑龙江萝北以下江段及乌苏里江下游,过去一般年产量30余万尾,近年由于下游截捕以及产卵河段水位等影响,回归群体大为减小,资源下降趋势明显,我国年捕获量仅数万尾。过度捕捞现象的出现,反映人类对鱼类这一可更新生物资源的生产、调节、复苏规律缺乏正确认识,或即使有所认识,往往只顾眼前不计将来,甚至炸鱼、毒鱼等破坏资源的做法也禁而不止,对鱼类资源的科学管理缺乏能力或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使天然资源遭到破坏,全国淡水捕捞的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3、人类生产活动导致鱼类栖息地破坏和濒危种类增多 
(1)湖泊围垦 作为重要国土资源的淡水湖泊,由于围湖造田等人为的影响和其它原因,面积日益减少和萎缩,许多湖泊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之中。建国初期,我国有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2800余个,总面积约90000km2,到80年代初期,数量减少为2300多个,面积则减为70000km2。。围湖造田直接破坏了鱼类产卵繁殖、索饵肥育和生长栖息场所,不仅缩小了渔业水面,还影响防洪、排涝,而且垦区内的农田低洼易涝,产量很低,结果事与愿违,反受其害。 
(2)水利水电、交通航运和海洋海岸工程建设 最为典型的发生在长江水系,长江及其附属湖泊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包括较多的特有属和特有种,鱼类就有300多种,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库。我国以至东南亚的许多重要的经济鱼类均起源于长江水系,长江水系不但支撑着庞大的淡水渔业,而且保留着我国淡水经济鱼类的种质资源。 
(3)盲目引种 盲目引种,使当地土著种类受到抑制或灭绝也使我国濒危物种增多。人们曾将东部平原地区的经济鱼类引入其它地区的湖泊中,如云南滇池先后引进草鱼、鲢、鳙、鲤(60年代)和太湖新银鱼(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鱼类的引入,与当地土著鱼类发生食物、空间等方面的竞争,造成了土著鱼类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绝迹。云南杞麓湖大头鲤(Cyprinus C. pellegrini)是当地特产占,以往占鱼产量的50%(1958年),鳙鱼的引进导致杞麓湖中大头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已濒于灭绝。再如泸沽湖50、60年代因在引进四大家鱼苗种时,带进了鰕虎鱼、麦穗鱼等小型鱼类,这些小型鱼类的种群得以很快发展,在湖泊中成为优势种群。它们不仅与土著鱼类发生食物、空间的竞争,而且还大量吞食土著鱼类所产的卵,造成土著鱼(三种裂腹鱼)在泸沽湖数量减少,甚至绝迹。 
设置禁渔区和禁渔期 
设置禁渔区和禁渔期就是针对重要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繁衍场所及繁殖期和幼鱼生长期等关键生长阶段,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即在一定时间内对特定水域严禁一切捕捞活动,对其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实行重点保护,以恢复资源。因为,多数鱼类在繁殖季节都集群活动,且行动迟钝,容易捕捉,以往鱼类繁殖季节是淡水捕捞的旺季。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使鱼群不受干扰地生长和繁殖,必须实行渔业控制,限制捕捞努力量,减少捕捞死亡率,以保证有一定规模的繁殖群体参与繁殖活动,保障种群的补充和繁荣。目前捕捞许可证制度和禁渔区、禁渔期、禁渔具等实施在我国沿海各海域、长江和大型湖泊已普遍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海洋伏季休渔、长江禁渔期等。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目前,休渔海域已覆盖了中国管辖的东海、渤海、黄海、南海四大海域,每年都有约十几万艘渔船和上百万渔民在规定时间内停止海洋捕捞作业。中国四大海域执行伏季休渔的时间各不相同,大体集中在每年的6月到9月。东海海域为6月16日~9月16日,南海海域为6月1日~8月1日,渤海海域为6月16日~9月1日。实行伏季休渔以来平均鱼获率比休鱼前提高1.5倍,鱼个体增大1倍以上。马鲛、乌鲳、蓝圆鲹、带鱼等鱼汛旺发,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2002年长江流域首次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范围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0个省(市)的长江江段。具体为云南德钦县以下至长江河口(南汇嘴与启东嘴连线以内)的长江干流,汉江、岷江、嘉陵江、乌江、赤水河等一级通江支流在湖北、四川、重庆、贵州的江段,鄱阳湖区和洞庭湖区。禁渔时间:云南德钦县以下至葛洲坝以上水域为每年2月1日12时至4月30日12时;葛洲坝以下至长江河口水域为每年4月1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禁渔期间,除实行捕捞限额专项管理的凤鲚(凤尾鱼)、刀鲚(长江刀鱼)外,禁止其他所有捕捞作业。长江流域主要经济鱼类繁殖季节集中在2~6月份,繁殖季节鱼类相对集群,实施春季禁渔管理,可能将大部分鱼类亲鱼和幼鱼加以保护,增加资源补充群体数量。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实施春季禁渔后可保护各种鱼类产卵亲体2 000多万尾,增产1万多吨。 
2002年3月20日至6月20日,鄱阳湖首次实施春季禁渔。开捕2个月表明,渔获物中鱼类种群数量增多,个体变大。鲫、鲢、鳙、鲤等四大家鱼明显多于往年,鳡鱼、黄颡鱼、鳜鱼、鳊鱼等以前不多见的鱼类品种大量出现。鳡鱼、黄颡鱼比往年大近1/3,有些湖区青鱼重量比往年翻了1倍。 
黄河是我国北方内陆地区重要的渔业水域,黄河流域传统的渔业捕捞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宁夏和内蒙古段,盛产黄河鲤、黄河鲶、北方铜鱼、长须铜鱼、鲫鱼、雅罗鱼、赤眼鳟等20多种鱼类。近年来,由于受酷渔滥捕、环境污染、上游来水量减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黄河鱼类资源处于严重衰退状态,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的天然鱼类濒临灭绝。2003年黄河宁夏、内蒙古段开始实行为期3个月(每年5月1日至7月31日)的休渔期。这将对保持黄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对黄河鲤、黄河鲶等黄河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保护和休养生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鱼类人工模拟产卵场 
繁殖条件是鱼类自然种群兴衰最重要因素之一,改造和改善鱼类的繁殖条件,或在繁殖条件遭到破坏时,采取补救措施,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是鱼类资源增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自然繁殖条件遭到破坏的水域,模拟天然繁殖的某些条件,建立半人工或全人工的鱼类产卵场,是补偿自然繁殖条件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 
每一种鱼类的性腺发育以及产卵,都要求在一定的自然生态条件。当短缺某一必要条件时则会导致性腺退化与产卵过程停顿。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氧气、水流、混浊度、光照、底质及产卵附着物等。有时,纵使具备大部分必备条件,但缺少产卵基质(草、石砾、洞穴等)时,也会抑制繁殖过程。故在水量小、水位低的年份,或者缺少水草时,建人工鱼巢是十分必要的。对河流石砾产卵、或水层产卵鱼类,除要求必要的水温或产卵基质外,水位和水流变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兴建水利枢纽时,若其它救鱼措施都不适用的情况下,建立人工模拟产卵场,亦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1、人工鱼巢 
为草上产卵鱼类辅设人工鱼巢的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通常,在繁殖季节只要把产卵附着物,有规则地布置在产卵场上,就形成了人工产卵场。人工鱼巢的材料有塑料制品、棕榈皮、杨树根、水草(苦草、聚草、马来眼子菜、金鱼藻),扎结成一定形状,如带状、梅花状、三角形和圆形等,然后固定在产卵场上。固定方式大致上分成浮式和沉式两类。 
2、草上人工产卵场 
春汛前,在湖泊沿岸带裸露区域播种草类,选择平坦区域,周边挖深沟(40cm~50cm),在中央种植草类,当水位上升时,控制水深20cm~30cm,被淹没草类可供草上产卵鱼类自行产卵。在水位发生变动情况时周边深沟为仔幼鱼栖息场所和避难地。 
在繁殖季节草上产卵鱼类有从底层游入沿岸带沉水植物分布区去产卵的习性。而且,这种移动与春汛水流,水位增加有关。利用这一习性,在大湖与子湖入口区域,利用岸边草地建立人工草上产卵场,如达里湖经实践已取得很好结果。在入湖口草地上用土坝围圈,内有小土坝纵隔成水平格田,格田间建有水渠构通,便于排注水和鱼群溯游。产卵场水深5cm~60cm,排水渠一般流速0.12m/s~0.4m/s,流量0.1m3/s左右,能诱导草上产卵鱼类(如瓦氏雅罗鱼和鲫鱼)进入产卵场。产卵结束后,待产卵场内孵出仔鱼,并经过20d以上的生长,当仔鱼具有一定摄食能力之后,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将产卵场内的水排入湖中,幼鱼也随水游入湖中生长。据达里湖1977年试验获得鲫鱼和雅罗鱼苗达21亿之多。 
海洋人工鱼礁  
海洋人工鱼礁是为了增加和聚集鱼类及其他动植物的种群,达到提高渔获量或保护水产生物的目的,在水深100m内沿岸海底设置的有一定形状的礁状物。最早是人们发现沿海的沉船周围及礁石附近发现聚集许多鱼类,后来人们为了有系統实施沿近海渔场更新改造工作,有效防止渔场老化,并改善海域底层环境,以提高海域生产力,大量制造投放各类人工鱼礁。 
1、人工鱼礁的渔业作用 
(1)人工鱼礁本身的结构、堆放后的重叠效应、及其表面附着性生物所造成的孔隙、洞穴,成为底栖鱼类、贝类、甲壳类及仔稚鱼栖息、避敌场所,发挥增殖資源的效果,而提高资源量。鱼礁表面及隐蔽处,可以让许多鱼类的粘性卵等附着孵化,孵化后的仔稚鱼也可以获得庇护成长的环境。 
(2)人工鱼礁会产生多种流态,上升流、线流、涡流等,造成水体的上下混合,搅拌海底营养盐类,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为幼鱼提供优质饵料,良好的水文条件也是某些鱼类的性腺发育以及产卵所要求必要的自然生态条件。成为鱼类繁殖场所。 
(3)人工鱼礁礁体巨大的表面为许多附着性生物(如藻类和腔肠、海绵、软体、环节等无脊椎动物)提供附着、生长、繁殖的场所,从而引诱来很多小鱼小虾形成一个饵料场,从而形成鱼类极佳的摄食场所,吸引洄游性鱼类的聚集、滯留。 
(4)在禁鱼区设置人工鱼礁能真正起到禁捕作用。鱼礁区不能拖网,也不能围网和刺网,只能用手钓,而手钓产量有限。
2、设置人工鱼礁区规划应该考虑的主要条件 
①地区的渔业状况。 
②天然鱼礁与已设置人工鱼礁的分布状况。 
③海域的底质、潮流、波浪状况。 
④鱼类、贝类、甲壳类的分布及其繁殖与移动状况。 
⑤海域受污染的状况。 
⑥地区沿岸渔场利用的方向。 
人工鱼礁设置前,必须对海区进行本底调查,主要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解。其主要内容包括:水深、水温、盐度、酸碱度、水色、透明度、初级生产力、底质、流速及渔获量等。人工鱼礁设置的位置应位于鱼类洄游通道上或栖息的场所。可以选择过去资源较好,现已衰退的渔场,也可选择现在资源较好的水域,目的在于扩大作业渔场。 
3、设置人工鱼礁的海区的主要条件 
①海区水质没有被污染而且将来不易受到污染 人工鱼礁往往投入较大,其作用的显现也需要比较长时间,选择建造人工鱼礁的海区,应考虑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海区不会受到污染。 
②建造人工鱼礁的海区 一般水深在20m~30m之间,不超过100m。如果增殖对象是浅海水域的海珍品,应选择水深10m以内的海区,而鱼类增殖礁则以水深20m左右的海区为好。 
③海区的底质以较硬的海底为好 如坚固的石底、沙泥底质或有贝壳的混合海底。海底宽阔平坦,风浪小,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比较理想。 
④除了以扩大天然渔场为目的 人工鱼礁应尽量远离天然鱼礁,与天然鱼礁之间的距离至少应在0.5海里以上。 
⑤避开河口附近泥沙淤积海区、软泥海底及潮流过大和风浪过大的海区 这样的海区会影响人工鱼礁起作用的时间。 
⑥海区透明度良好,不浑浊。流速不应超过每秒0.8m。 
⑦避免选择航道、及海防设施附近作为人工鱼礁的设置海区。 
在地形地貌和流态方面,要求设置在海底突起部位,具有上升流的地方或投礁后容易形成上升流处。浅海增殖礁的环境条件,必须适于增殖对象的生存、生长和繁殖。为了提高人工鱼礁的效果,还需要结合放流、移殖等其他增殖手段,才能获得明显的增殖效果。 
4、人工鱼礁的种类和设计要求 
人工鱼礁种类很多。按其大小,有大型、中型、小型鱼礁之分;按其式样,有多段式、组合式及树藻式鱼礁之分;按起设置水层,有沉式、浮式及悬浮式之分;按其形状,有正方形、圆桶形、三角形、门窗形、多面体形、笼形、棒形、碟形、公寓形和金字塔形等。建造人工鱼礁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可以是旧船、旧汽车、废轮胎,也可以是混凝土。无论何种鱼礁、何种材料,在礁体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①结构具有安定性,能适应不同潮流、波浪、底质状况,而礁体不致发生滑动、傾覆、埋沒、潜屈等现象。 
②礁体结构強度能承受搬运、沉设、堆叠等需求而不破损。 
③符合拟聚集或培育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的生态习性需要。 
④使用的材质除能充分发挥预期功能外,应经济可行,而且不会造成海域的污染。 
⑤配合礁区作业的渔具渔法,能避免鱼网、渔具发生缠绕、挂钩等情况,维持鱼礁的正常功能。 
随着人工鱼礁技术和鱼类增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鱼礁和放流、移殖等其他增殖手段的结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鱼礁除了其本身聚集海洋生物,提高水域生产力,形成渔场的作用外,在整个鱼类增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目前,国际人工鱼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鱼礁的设计及建筑材料;鱼礁的结构和布局;鱼礁的投放地点和投放方法;鱼礁效果的评估等。 
5、国内外人工鱼礁建设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渔业资源衰退的威胁,纷纷加大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渔业要渔牧化。日本提出了海洋牧场的设想,我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也提出海洋水产农牧化的建议,而人工鱼礁的建设则以先锋队的形式开始了海洋水产农牧化的征程。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殖有各种措施,人工鱼礁建设是有效措施之一。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在本国沿海投放人工鱼礁。亚洲有中国(含台湾省和香港)、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列宾、印尼、印度;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大洋洲有澳大利亚;欧洲有英、法、德、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芬兰、罗马尼亚、波兰、俄罗斯、以色列、土耳其、希腊。 
(1)国外人工鱼礁建设状况 
日本 日本投入资金最多、投放鱼礁时间最早和对鱼礁研究最深入的国家。早在1932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沿岸渔业振兴政策”,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逐年在其沿岸海域投放人工鱼礁,至今日本在环岛沿岸几乎设都有人工鱼礁区。日本对人工鱼礁的研究非常细致和深入,日本水产厅属下的几个水产研究所都有专人研究人工鱼礁与鱼类的关系、人工鱼礁的效益等。水产工学研究所则专门研究人工鱼礁的机理、结构、材料和工程学原理。日本出版的人工鱼礁著作也最多。韩国1973年开始大规模建设人工鱼礁,政府已投资了4253亿韩元(约合30亿人民币),地方投资1063亿韩元(约合7.5亿人民币),2001年政府又增加投资29亿韩元(约合2亿多人民币),地方投资0.5亿韩元,已建鱼礁区面积达14万公顷。亚洲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列宾等国投入资金不多,投礁数量也不多,他们大部分是投放废旧船、废轮胎等作鱼礁,只有少量的钢筋混凝土鱼礁,有些甚至用竹、木、石块作鱼礁,当然其使用寿命不长。一般要求鱼礁使用寿命是20—30年。 
美国 美国二次大战以后在东部海域投放了很多城市废弃物作为鱼礁,如废汽车、废火车头、废车厢、废锅炉、废轮胎、废管道等等。建礁范围从美国东北部逐步扩大到西部和墨西哥湾,甚至到夏威夷,至1983年鱼礁区已达1200个,投礁材料也更广泛,废石油平台、废军舰、废货船都在投放之例。据介绍效果最好的是石油平台,因其体积大、空间大、礁体高,其集鱼效果好。由于人工鱼礁的普遍设置,游钓业随之兴起,参加游钓的人已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为之服务的各种行业也迅速发展,如沿海的旅馆、饭店、渔具店、钓具工业、饵料商店、游钓船厂等,其从业人员每年以3%~5%速度增长。美国投放的鱼礁较多,投礁的范围也很大,然而政府对鱼礁事业投资却比日本小得多。这是因为:A投放很多废弃物作鱼礁,建礁费用就少。他们投混凝土鱼礁很少,废弃物是有选择性地投,以前投很多废汽车,因为汽车钢板很薄,在海水里2~3年就腐蚀掉了,铁屑铺满海底反而造成污染,类似的材料现在都停止投放。B社会团体、企业都参与投资,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采用谁投资,谁收益,谁管理的方式,这些都需经有关当局批准。C商业性运作。因为社会富裕,人们愿意把钱花在游钓上,造成商业性投资发达。同时人工鱼礁研究也迅速发展,渔业部门、海洋部门、部分大学都设立人工鱼礁研究课题。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认识到人工鱼礁会改善环境,但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大量投资,只在一些海域投放几艘废旧船和几万个废轮胎,但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开始他们在悉尼以南约30公里的波特赫金近海投了70万个废轮胎,想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鱼礁区。 
欧洲各国认为只要投置一些废旧船和废轮胎就能奏效,很少投放混凝土鱼礁。如英国把退役的军舰当作鱼礁投放在禁渔区。德国也有把报废的万吨级货船投放在禁渔区,防止拖网渔轮作业。在欧洲只有意大利比较重视人工鱼礁建设,政府和民间团体共同投资,有组织、有计划、有管理地投放鱼礁,他们除了利用废船、废轮胎外,还设计煤灰和混凝土混合鱼礁,把废煤灰也利用起来。西班牙也是由政府和民间团体一起投资建设鱼礁和实施管理的欧洲国家。他们除投放废旧船和废轮胎外,也投放大型混凝土构件,投放在禁渔区,目的是防止拖网渔船在这里作业。 
(2)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状况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人工鱼礁建设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1979年起,先后在广西、山东和广东沿海开始人工鱼礁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从而使人工鱼礁工作在我国沿海得以全面铺开;1983年12月14日,我国著名海洋捕捞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冯顺楼先生通过新华社记者把建设人工鱼礁写成“开创我国海洋渔业新局面的建议”,登在《国内动态清样》上,中央领导同志对在我国沿海发展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水产资源,先后于1983年12月21日、1984年3月1日、1984年3月8日亲自作了3次重要批示;1984年人工鱼礁被列人国家经委开发项目,扩大推广试验;1984年4月24~27日,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在广州召开“全国人工鱼礁推广试验工作座谈会”,对人工鱼礁试验进行了论证,并酝酿成立了全国海洋人工鱼礁技术协作组,安排落实人工鱼礁推广试验任务,签订了推广试验合同;为了借鉴国外人工鱼礁建设的先进经验,1984年11~12月,农牧渔业部水产局组织了2个考察小组,分别派赴日本和美国进行人工鱼礁考察;1987年10月5~25日,全国海洋人工鱼礁技术协作组受农牧渔业部水产局海洋处委托,组织了我国南、北方2个人工鱼礁重点考察小组,对全国沿海人工鱼礁进行了重点现场考察。但令人遗憾的是,到了1990年因资金来源无着落,又缺乏管理经验,终于被迫告一段落。 
我国人工鱼礁自1979年开始试验至1984年扩大推广试验,到1987年12月止,历时9年,已在全国范围内从辽宁的鸭绿江至广西的钦州沿海共有8省(自治区)开展了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其间,沿海各省(区)对人工鱼礁区的选点、调查和礁体的研制、投放以及水下观察、试捕、科研等,均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的宝贵经验,撰写了许多专题论文和研究报告,召开丁4次全国性人工鱼礁会议;全国人工鱼礁技术协作组编印了《沿海各省市(区)人工鱼礁工作报告汇编》和《人工鱼礁论文报告集》;南海水产研究所作为技术负责单位开展各项研究课题,包括礁体模型的水槽实验,研究各种礁型在海流的作用下流场流态的分布,收集各投礁点区域的水文与生物学本底资料,对投礁后海底生态环境的变化、礁体的集鱼效果进行水下录像等;南海水产研究所不定期编印了总共24期《人工鱼礁动态》;广东省首次拍摄了海底电影《鱼礁》。这些工作和试验研究成果,为我国后来重新启动人工鱼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走在我国大陆沿海前列,成为全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典范。2001年2月,广东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议案》,2002年5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完成了《广东省沿海人工鱼礁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广东省政府提出在今后10年(2002~20011年)内由省财政投资8亿元人民币,在省内沿海2400000hm2幼鱼幼虾繁育区,按10%的比例,设立12个人工鱼礁区,共建设100座人工鱼礁,其中包括禁止开发利用的“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26座,限制性开发利用的“准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24座,开发休闲渔业的“开放型”人工鱼礁50座;还将引进国外“海洋牧场”的做法,建立12个种苗增殖放流基地,每年投放优质种苗到人工鱼礁区,加快渔业资源的恢复。此前,广东省已在珠海东澳海域和阳江双山海域投放了人工鱼礁,并进行了试验。从此,广东省沿海12个市在完成了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工作之后,已陆续进人工程招标和施工投放阶段。 
四、水库鱼类繁殖条件的改良 
1、在水库主要鱼类产卵期间,应尽可能保持库水位稳定 使鱼卵不会因库水位过快降落而干涸,或因库水位上升过多而被淹没太深。如黑龙江省龙凤山水库的水库调度,曾采取过照顾渔业生产的做法。该水库流域面积大,库容量相对不大,在4月~5月及7月~8月来水较丰,而6月份来水量较小,这时又恰值灌溉用水高峰季节,如不加以控制,库水位将急剧下降,对鱼类繁殖十分不利。为了照顾渔业生产,在调度上采取了春汛多蓄,提前加大供水量的方式。例如,在5月末,如库水位较高,则在接近鱼类产卵期前加大供水流量达到6月份的标准。然后在鱼类繁殖期内,按灌溉要求下限供水,保持两周左右,使库水位尽可能平稳。这种调度方式对渔业生产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在水库下游,为创造适宜的产卵条件,可以采用泄放几次人造小洪峰的方法 在1970年~1972年期间,南非潘哥拉水库作了几次人造洪峰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水库具体条件下,泄放为期三天,流量为120m3/s的洪峰,可为下游淹没区创造出适宜的产卵条件。 
3、对于库水位的最低消落应有限制 水库枯水位不能消落过低,以保证渔业对水面面积和水深的最低要求,这在遇到特枯水年时特别重要。对下游也应尽可能保持一定的泄量。这就要求正常地进行水库调度,不要只管主要兴利部门而不照顾渔业的最低要求。对向下游供水的灌溉水库,要注意在放水时不要骤然停水,以避免鱼类被困于洼地而死亡。 
4、对溢洪造成鱼类的机械性损伤及氮的过饱和使鱼死亡问题 应考虑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延长溢洪时间的方式降低下泄的最大流量,另外,如有多层泄水设备,可考虑采取合理的泄洪设备组合,使对鱼的伤害减至最小。 
五、负责任捕捞 
根据联合国1994年11月16日实施的《国际海洋公约》有关规定,联合国粮农组织1995制定的《渔业负责任行为守则》为世界渔业管理构筑了一个基本框架,对促进各国渔业和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际负责任渔业行为准则》,明确了国际间海洋捕捞业的责任,为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要使用安全捕捞技术,改进渔具选择性,做到负责任捕捞。一些区域性渔业组织在其管辖水域也制定了相应的捕捞规定,严格限制破坏资源的渔具或要求安装释放装置以保护鱼类资源。 
限额捕捞(Catch quota),即在每个捕捞季节开始,以相应的科学建议为基础,确定捕捞限额。然后,通过给渔民发放捕捞许可证,限制捕捞船只、网具和捕捞量来分配这些限额。 
限制捕捞规格 幼鱼是扩大渔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保护幼鱼,使其生长、成熟、繁衍后代,然后合理加以利用,是保证鱼类资源增殖的重要环节。确定最小捕捞规格,通常以首次性成熟个体大小为标准。因为通常鱼类首次性成熟期与生长拐点一致,这样既保护了鱼类在强度生长阶段之前不被捕出,又保证了鱼类起码有一次生殖机会,以保护鱼类资源。 
水域合理捕捞的中心问题是正确地决定起捕规格(年龄)和捕捞量(捕捞强度)。确定合理捕捞规格和捕捞量的方法有多种,但常用的是经验法、剩余产量模型和Beverton-Holt模型。 
1、经验法(试措法) 
这类方法适用于鱼类资源量较大,鱼类的生物量或密度已经影响鱼类生长的水域。从理论上讲,对于放养充足或鱼类资源足够大的水域,即其资源量接近最大负载量的水域,捕捞量应使其资源量减少至最大负载量的二分之一,使得鱼类种群保持最大的生长速度。但实践中,用初级生产力来估计鱼产力的各种方法还不完善,距指导捕捞生产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通常水域的天然负载力还无从知道,最佳捕捞量也不能算出。目前,对这类水域还应凭经验靠试措法对捕捞量进行逐步调整,最后接近最大持续渔获量。 
在一般大水域渔业经营中,如发现鱼类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推迟,鱼类的食谱增广以及单位渔获量较高,就表示渔获量偏低了,应适当提高。 
如捕捞强度过大,会使群体变小,年龄与规格降低,渔获量降低,这在渔业上称为“滥捕现象”。滥捕现象在面积小或资源薄弱的内陆水域更易发生。 
捕捞不充分水体的特征是所有年龄组都具有高的存活率而生长迟缓,只有少数高龄鱼达到捕捞规格。计划捕捞或凶猛鱼压力大及水位波动较大的水体中鱼类群体全体成员迅速达到较大的规格。捕捞过度水体中成鱼饵料充分,幼鱼数量多,在转变为成鱼食性之前,生长缓慢,多数鱼不合捕捞规格。 
鱼类生长规律正像Von Bertalanffy方程所描述的那样,低龄鱼或小规格鱼生长强度大,在性成熟后对饵料的利用效率就显著降低,生长也延缓下来,最后生长几乎停滞下来,所以养殖过老的鱼是不合算的。对于自然死亡率较低,鱼类密度又较大的水域,如多数放养鲢、鳙的水域,捕捞规格的确定应考虑饵料利用率、生长速度、商品价格和鱼种培育费用等。幼龄鱼虽饵料利用率高、产量高,但肥满度往往不够,商品价格低;同时,过早捕出从鱼种费用方面考虑也不一定合理。具体的捕捞年龄或规格应根据具体条件而定,不能规定很死。像浙江省青山水库前些年就在水库中只养鲢、鳙一年,产量较高,产品销路也好。武汉东湖养2年,捕3龄鱼。东北一些大中型水库主要捕3、4龄鱼。对于鲢、鳙放养较少或自然死亡率较高,如凶猛鱼危害较严重的水体,捕捞规格和强度的制定将在下面的方法中介绍。 
2、剩余渔获量模式 
当某一水域的鱼类种群尚未被人们利用时,种群自身具有维持平衡的调节能力。在稳定的自然条件下,种群不断地增长,直到其饵料和空间等环境因子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为止,也即大致符合种群有限增长规律;当被人们适当开发利用后,其种群数量仍能维持一定水平。对鱼类种群资源不利用,或利用不充分,并不能使资源增加,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但当人们对资源利用过度,超过种群的恢复能力,则其自然平衡就可能遭到破坏,以致造成资源下降,失去渔业利用价值,甚至造成资源严重衰竭,以至于灭绝。 
合理利用鱼类资源,就是希望持久利用某一鱼类种群,在不危害种群资源再生产的前提下,获得稳定的最大渔获量,即寻求最大持续渔获量MSY或Ymax(maxlmum sustainable yield);通过对资源的科学管理,达到最适持续渔获量OSY或Yopt(Optimum sustainable yield)。对某一鱼类种群的合理利用要达到这一要求,关键在于控制捕捞强度。如果任何一年,从某一种群中捕出鱼的数量等于其自然增长量,种群大小基本维持不变,这一年所捕出的鱼的数量就是剩余渔获量(surplus yield)或称平衡渔获量Ye(equilibrium yield)。 
3、Beverton-Holt模型 
Beverton-Holt模型(B-H模型)是动态模型的一种,其建立在以下三点假设的基础上: 
①鱼的生长适合于用特殊的von Bertalanffy方程拟合; 
②补充群体补充后的瞬时自然死亡率和生长参数K、t0、w∞不受捕捞强度和资源密度的影响,保持不变; 
③捕捞死亡连续作用于一个世代或当补充量不变时,捕捞死亡在一年中连续作用于各龄群,而各龄鱼的瞬时总死亡率相同。 
从第二条假设条件可知,只有鱼群生活于无限的空间、饵料充分满足时,鱼类种群密度的增加和减少对每一个体生长和种群的补充都无影响时才适用于该模型。实际工作中这一理想状态是几乎遇不到的,但为了使问题简化,可将移植鱼类的初期阶段、资源量严重不足的鱼类和放养量很少的水域中鱼类视为满是这一条件来处理。 
B-H模型是根据一个世代从补充至死亡的数量变化情况推导出来的。对于一年产一次卵的种群,当补充量、自然死亡和捕捞死亡保持相对稳定时,那么一年中从所有各龄鱼所得到的产量相当于从一个世代的一生中所得到的产量。 
鱼类的人工放流 
鱼类资源的更新和繁荣,必须以有效的补充来保障。通常,鱼类有极高的繁殖力,但仍然不能保证资源的补充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因为从卵子产出、受精、孵化发育到幼鱼阶段这一过程中,死亡率极高。渔业实践与资源生物学研究表明,单纯依靠自然补充以恢复已被破坏的资源,速度很慢,有时甚至不可能。资源增殖问题,实质是人为地增加资源补充量,补偿由各种原因使补充量所遭受的损失,缓和资源的波动,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潜力。 
提高鱼类资源补充量有两个途径:一是对衰落或已被破坏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培育苗种,然后投放到自然水域中去,使其自然生长,迅速加入现存资源量的行列。这一做法称为人工放流(Artificial ralease)。二是将其它水域中更优良、又适于这一水域繁殖生长的种类移植进来,使其迅速形成自然鱼群。这一做法叫做移植(Transplantation)和驯化(Acclimatization)。 
放流增养殖业(又称栽培渔业),是近2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渔业,它是资源恢复、增殖和捕捞为一体的生产方式,就是在人工管理下来提高渔业生产。具体是指通过人工培育苗种、放流增殖,然后进行合理捕捞的一种渔业。人工放流就是把鱼类苗种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海域(江河)中索饵、生长、发育。也就是有养、有放,借以增加资源,提高捕捞量。但在育苗场里养的时间较短,而放到自然水体(淡海水水域)里的时间较长。这同陆地上的放牧业有些相类似,主要是利用自然水域的生产力。虽然这种放流效果比人工养殖效果差。但由于面积广阔,有一定的意义。通过人工放流,改变区系组成,提高食物链短的和经济价值高的种类的比例,同时必须采取措施使某些种类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压低某些种类的生存竞争能力。 
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孵化放流工作的国家是法国,于1842年将人工授精孵化鳟幼鱼放流于河川之中。美国每年把数百亿尾鱼苗放流到北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海域。俄罗斯在远东堪察加、库页岛等地建立有数百处增殖场、放流站,每年放流到北太平洋的大马哈鱼苗也有数百亿尾。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松花江、图们江都是注入日本海、北太平洋的河流。日本海、北太平洋中溯河或降河产卵,其部分生命周期在中国上述江河中度过的经济鱼类,除大马哈鱼外,还有鲟鳇鱼、七腮鳗、滩头鱼和香鱼等。我国除严格保护大马哈鱼、七鳃鳗鱼等在我国河流中的繁殖外,每年也培育并放流上百亿尾鱼苗进入日本海、北太平洋。作为日本海、北太平洋大马哈鱼、鲟鳇鱼等鱼类的鱼源国和放流国,中国既有增殖、保护资源的义务,也应享有分配捕捞份额的权利。 
(一)鱼类人工放流的主要步骤 
1、放流对象的选择 
(1)食物链短,以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较理想,这样有利于发挥初级生产力的潜力,可从水域中获得数量较多的水产品。
(2)生长快,性成熟早,经济价值高,渔获量多,社会需求量大。这样达到商品规格的周期缩短,自然繁殖率相对提高,经济效益好。 
(3)选择适应性强、底栖性、回归性强及活动性较小的鱼类。栖息于内湾、底栖及岩礁等鱼类移动范围小,增殖放流回捕率较高。 
(4)优质的地方性种或种群。选择地方性种群是在于保护管理措施容易生效。 
(5)应选择育苗技术比较成熟,苗种易解决的鱼类。这样可以大量供应放流增殖的苗种。 
2、放流水域(海区)的选择 
(1)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种类较少。 
(2)有一定数量的水草(海藻)丛生的港湾,并有天然鱼礁。 
(3)对于海区,外海水能进人,潮差大,海水交换比较好。 
(4)对于洄游性鱼类,要有洄游通道。 
3、对放流水域非生物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放流增殖对象的生活习性、种间关系,确定放流规格、数量、放流时间及地点。 
(二)人工放流的主要鱼类 
1、洄游性鱼类的人工放流 
大麻哈鱼属、鲑属和鲟属鱼类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放流且有较好成绩的种类,至80年代中期,这些鱼类每年全世界放流种苗已超过30亿尾。主要种类有:大麻哈鱼(O.keta)、细鳞大麻哈鱼(O.gorbuscha)、马苏大麻哈鱼(O.masou)、红大麻哈鱼(O.nerka)、银大麻哈鱼(O.kisuta)、大鳞大麻哈鱼(O.tschawytscha)、大西洋鲑(Salmo salar);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欧洲鳇(Huso huso)、俄罗斯鲟(A.guldenstadti)、闪光鲟(A.stellatus)、大西洋鲟(A.sturio)、美洲鲟(A.transmontanus)、短吻鲟(A.brevirostrum)、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湖鲟(A.fulvescens)、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达氏鲟(A.dabryanus)、史氏鲟(A.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裸腹鲟(A.nudiventris)、黑龙江鳇(Huso dauricus)、白鲟(Psephurus gladius)以及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2、鲤科鱼类的人工放流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通江湖泊筑坝建闸,使历来形成的江一湖复合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河湖洄游性鱼类资源在湖和河中都在显著下降。因此在我国不少大中型湖泊中也每年人工放流大量鲢、鳙、草鱼、鲂、鲤等大中型经济鱼类的鱼种。这种做法在我国水产界也叫做人工放流,它与本来的意义上的人工放流是有所区别的。起源于欧美的鲑鳟鱼类和鲟鱼类的人工放流,其目的是增加幼鱼的降海数量和提高成鱼的回归率,以恢复和增殖资源,增加商业性捕捞量和发展游钓业;同时又赖回归的亲鱼让其进行自然繁殖和采用人工繁殖的手段,以维持种群的繁盛。而国内的鲤科鱼类的人工放流,主要作用是人工补充湖泊水库中这种无法行自然繁殖的种群后代,充分利用天然饵料生产大型经济鱼类。当其长达商品规格即予捕捞,这些渔获对象通常为未达性成熟的个体。它们也无法在湖泊静水条件下自然繁殖,需要每年人工投放养鱼种。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质与粗放式养殖是相同的,因此严格地说,应该是人工放养,但是,其中有些种类,如鲤、鲫、团头鲂、鲴等,可以在湖泊中自然繁殖,这些鱼类经放流之后可赖其自然繁殖增加和积累种群的丰度。不过,在捕捞强度非常大的湖泊(如太湖),放流的鱼种绝大多数在当年即进入了渔获群体,这些鱼类种群的维护还得主要依靠人工放流。 
3、海水鱼类的人工放流 
我国可供放流的海水鱼类较多,如遮目鱼、梭鱼、鲻鱼、斑鳔、鲥、鳓、凤尾鱼、罗非鱼、石斑鱼、真鲷、平鲷、黑鲷、牙鲆及黄盖鲽等。大、小黄鱼虽然是肉食性鱼类,但原为东海或黄渤海的优质地方种群,可考虑资源恢复的增殖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胶州湾、莱州湾陆续进行牙鲆、真鲷、黑鲷、东方纯、梭鱼及黄盖鲽等鱼类放流增殖工作。广东大亚湾1990年5月放流真鲷1.2万尾。浙江省1987年起放流全长3~18cm石斑鱼3万余尾。1990年放流黑鲷10余万尾,其中标志放流2800尾。福建省大黄鱼年育苗量已超过百万尾,使大黄鱼的放流增殖已成为可能。 
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成为渔业部门实施渔业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为恢复大马哈鱼种群数量,维护水域的生态平衡,牡丹江根据大马哈鱼洄游、恋乡习性,自1987年在东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马哈鱼鱼苗放流站,19年来,累计在绥芬河放流大马哈鱼苗800多万尾、滩头鱼苗7600万尾,使得我国两种珍贵鱼类资源得有效恢复。2004年,全国共放流鱼类、对虾类、贝类等共计198.1亿尾(只),渔业增殖放流资金共投入约1.5亿元,较往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近海海域放流数量约62.9亿尾,放流资金投入5 995万元;内陆流域放流数量约135.2亿尾,放流资金投入9 107万元。人工鱼礁建设方面,沿海各省市累计建设各种类型人工鱼礁33处,建设总体积超过了50余万立方米。农业部还组织开展了“2004年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行动”。行动期间,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上海、江苏等10省(市)累计向长江投放经济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苗种3.9亿尾。 
鱼类的移植驯化  
(一)移植驯化的概念 
移植(Transplantation)是将国内或同一地理分布区内的鱼类及其它水产生物,从一个水域移入另一个水域,并在新的水域中存活和生长。如:青、草、鲢、鳙。 
引种(Introdution)是将水生生物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引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域中,并在新的水域中存活和生长。如:南美白对虾、罗非鱼。 
驯化(Acclimatization)是指被移植(引种)的种类,在新的水域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并在新的水域中繁殖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如:团头鲂、银鱼。 
移植、驯化涉及两个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基本上与属同一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移植驯化可分为两个时期: 
1、单生命周期 
(1)存活阶段 指某种生物被移至新的地区后,经生理适应,这些人为引入的新种类能存活下来,所需的时间取决于种的生活史和发育期,也取决于环境条件; 
(2)繁殖阶段 这些移入新地区的种类存活下来之后,还能繁殖后代; 
(3)后代存活阶段 当移入种能够在新地区生长、繁殖,而且后代也能存活,才算通过了单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移植(引种)获得了“生物学效应”。 
2、多生命周期 
移植(引种)产生了生物学效果之后,只有继续适应新环境的各种条件,发展其种群,形成稳定的经得起捕捞的水产资源,产生了“渔业效应”,才算完成了驯化的全过程。驯化以移植(引种)为发端,但移植的结果并不一定能达到驯化的目的,很可能因某种原因而中止于某个阶段。 
(二)移植(引种)驯化的目的和意义 
1、作为水产养殖的对象 由于某种水产生物的经济价值较高,养殖技术较成熟,可以在人为控制的水域(池塘、网箱)中作为养殖对象,如虹鳟、鲤。 
2、提高水域鱼产量 水域中原有的鱼类不能充分利用饵料资源,因此该水域的鱼产量远低于它所能提供的虽产量。通过移植或引种,让鱼类利用这些荒废着的饵料资源,就能提高该水域的鱼产量。我国许多水库、湖泊放养鲢、鳙之所以能增产,就是因为雄、鳙利用了这些水域中的浮游生物。同样道理,放养鲴亚科鱼类可以利用水库或湖泊中的腐屑,将这些饵料资源转化为鱼产量。 
3、替代原有种类 水域中原有鱼类的经济价值不高,因此渔业的经济效果
首  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资讯   |  品牌风采   |  活动信息   |  商务合作   |  协会会员   |  水产快讯   |  行业法规   |  服务中心

公司地址:上海沪南公路2000号二区   邮编:201204   电话:021-50837660   邮箱:Tianyuansy@vip.sina.com

Copyright © 2014 上海市浦东新区水产营销企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5008625号